習近平訪俄 澤倫斯基展開新外交博弈 by 王雪俐2023-03-232023-03-23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於3月20日出訪莫斯科會晤俄羅斯總統蒲亭,除了穩固兩國交誼,檯面上的造訪理由還包括促成俄烏和平。俄烏戰爭屆滿一週年時,中國針對烏克蘭戰爭公布12點和平計畫,其中完全沒有譴責俄羅斯侵略,起初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並不理會,稍後則改變態度,對外表示願意與中國談話。分析家認為,這是澤倫斯基與習近平的一場外交博弈。
捷克總統的一中政策與兩制說法 by Translation Matters 翻譯有要緊2023-03-182023-03-18 捷克新任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在 1 月 28 日以壓倒性票數從大選中勝出,台捷兩國關係在總統通話的這一刻又來到了新高點,讓兩國人民現在是既興奮又期待更進一步的關係發展。自帕維爾總統當選以來的新聞報導中,在帕維爾支持的對中政策和對台政策方面出現細微的報導分歧,很容易轉換層次愈多偏離原意愈多。
從澳洲看台海危機 全球國防承包商搶單澳洲未來十年國防規劃 by 艾格姆2023-03-082023-03-08 隨著美國的親密盟友澳洲加緊應對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成長的影響力,全球國防承包商也看見商機,在澳洲國際航空展展示先進的無人機、遠程飛彈和軍事通訊衛星以吸引澳洲。再加上,澳洲國防戰略檢討(DSR)將於4月公布,澳洲會列出未來十年所需的部隊結構和裝備,屆時將會確定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採購案。
龐培歐.寸步不讓》打破台灣政策現狀 公開當年派柯拉克二度來台! by Translation Matters 翻譯有要緊2023-02-262023-02-26 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的回憶錄《寸步不讓:為我所愛的美國奮鬥》一書中,共有17個章節,再加上寫在最前面的介紹和寫在最後面的的總結,全書總共464頁。當中有關台灣的部分寫在第十章〈說出殘酷的真相〉的最後尾聲,約莫六頁、1,311個字。如果是透過有聲書閱讀,全書播放長達19個半小時,然而台灣這個部分只佔了非常非常短的十分鐘。
2023年大熱門:太空產業 台泰澳印加緊腳步卡位 by 蔡侯塞2023-01-242023-01-24 2023年會是大大小小的國家之間競爭加劇的一年,特別是在外太空的「領土主張」。除了歐美先進國家之外,在亞洲,台灣國家太空中心於1月1日正式改制成行政法人,並朝太空產業在地化前進。日本則率先重新定義傳統上由國有企業主導的太空業務,允許私人太空實體開採和販售太空資源。而中國也公佈,到2045年要成為具有自主發展太空基礎建設和治理體系能力,而不是共享的國際太空站。
不准外國公司參與天然資源開發 菲最高法院判菲越中聯合石油勘探協議違憲 by 蔡侯塞2023-01-172023-01-17 菲律賓最高法院 1 月 10 日宣布,2005 年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越南石油天然氣公司簽訂的能源勘探協議無效,並依憲法裁定不允許外國實體開採菲國自然資源。對此,中國表示,仍「承諾」致力於跟菲律賓在南中國海進行聯合石油勘探。
一帶一路計畫又爆發嚴重抗爭 巴基斯坦示威者要中國人離開 by 蔡侯塞2023-01-102023-01-14 中國在巴基斯坦的一帶一路重點工程瓜達爾港(Gwadar Port)日前爆發嚴重的民眾抗議。抗議團體「瓜達爾權利運動」(Haq Do Tehreek)靜坐圍堵港口,緊張局勢已經持續數週。示威領袖里曼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在該地區工作的中國公民離開。目前當地政府強力鎮壓抗爭,實施宵禁。
譴責俄羅斯企圖吞併烏克蘭四州?越南、泰國、寮國投棄權票 by 艾格姆2022-10-182022-10-18 聯合國大會10月12日投票,以壓倒性多數譴責俄羅斯企圖吞併烏克蘭的四州,但其中有35個國家投棄權票,包含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柬埔寨與反軍政府的緬甸代表則投贊成票。《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越南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曾表示支持該決議,但還是投了棄權票。泰國則為棄權辯護稱,此決議會適得其反,妨礙建設性對話。
澳洲政府布局次世代 向民間廣徵關鍵技術清單 印澳啟動6G技術架構合作 by 艾格姆2022-08-242022-08-23 澳洲工業與科學部長胡西奇(Ed Husic)8 月 22 日表示,鼓勵企業、研究人員、相關社群在 9 月 30 日前提議未來十年有哪些關鍵技術對經濟和國家安全最重要,符合國家利益的關鍵技術清單必須將澳洲置於變革的最前沿,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澳洲作為安全投資地的聲譽。
不容美國輕忽的南中國海局勢 —— 智庫的警告與忠告 by 林藤2022-08-232022-08-23 美前印太司令戴維森上將2018年在聯邦參議院作證時提到,中國「現在有能力在,除了與美國戰爭之外的,所有情況下控制南中國海」。對此,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海事透明倡議項目主任波林8月18日在《外交事務》雜誌撰文警告,美中雙方的實力平衡轉變可能甚至超過了這一點。在與中國發生衝突初期,美國很可能沒有什麼選擇,只能放棄南中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