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李淳:別讓敵人撿到槍!台灣首重經濟不可或缺性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圖/嚴武臣攝

由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安保協會、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制憲基金會、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在 10 月 1 日以台灣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為主題舉辦研討會,會中邀請到經濟部長王美花蒞臨報告,其他還有黑熊學院發起人沈伯洋、中經院 WTO 及 RTA 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陳俐甫、政治大學國際事務研究學院石原忠浩教授、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蔡錫勲教授等學者專家進行專題報告。

沈伯洋提到,許多人在討論國家安全的時候,往往看得都是實體面的威脅,比如說來自第五縱隊的威脅、文化面及媒體面的滲透等,都變成是我們比較關注的議題。但事實上整個經濟產業對於中國市場的依賴以及產業界的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議題,然而只要一談到「中資」的議題,社會的關注度就會急劇下降 —— 經濟安全的時間維度其實是更長、影響也是更大的。

沈伯洋也呼應王美花部長所提,產業是否能獲得國際上的支持、以及能否成為戰略物資及戰略目標其實是很重要的。中經院 WTO 及 RTA 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談到,王美花部長能如此正面的談論經濟安全議題是很難得也很重要的。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2022年10月1日在「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論壇上提出,台灣在確保經濟安全上有兩個重點:經濟不可或缺性和經濟自主性。同時還要確保自身的利益與夥伴的利益是結合的。
圖/嚴武臣攝

李淳談到,台灣經濟以代工為主,因此經濟的走向就會與國際供應鏈息息相關,比方說,過去常談到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台灣出口的四成三到了中國,但若我們仔細看台灣對中出口總額,一年一兩千億美金當中有一半以上是半導體產品 —— 這其實是「誰依賴誰」的問題。其次,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是以代工為主,因此這些產品當中的晶片大多都是美國的晶片,像是美國高通、AMD、Nvidia 等等。其實也就是說,在全球供應鏈的結構之下,歐美大國在全球的經濟布局定義了台灣做生意的對象、向哪裡投資。

李淳強調,值得注意的是過去 5 年台灣貿易轉向的變化非常明顯且戲劇化,在 25 年後的 2021 年,美國再度成為台灣第二大主要投資商、美國再度成為台灣第二大對外投資地。

美國現在要追求三個長期且全面的戰略目標:經濟安全及戰略自主性、科技和制度的主導地位、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這幾年歐美各國開始關注在經濟安全和戰略自主上,亟欲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過去 30 年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這樣的結構開始讓美國感到不安,因此,美國就希望透過供應鏈重組,將產品生產線轉移到盟國和友邦。

一直到大約 6 年前,iPhone 都是在中國鄭州製造,而這對美國來說並不是威脅,然而現在為何變成是安全威脅呢?

李淳直言,這樣的轉變其實是重要的。美國政府和學界的共識是,中國 40 年來的改革開放事實上就是「經濟謀略」(Economic statecraft)的作法。中國共產黨刻意扶植產業並擴大自己的市場,透過這兩個主軸來追求科技自主可控、追求全世界資金對中國的投資、追求就業市場及經濟成長。習近平甚至更進一步,追求所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資通訊供應鏈
世界貿易組織(WTO)與世界銀行在2019年所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在改革開放 40 年後中國成為資通訊產業的核心。在2000年時,資通訊產業的核心是德國和日本,但是到了2017年時,中國核心出現了,並對其他國家輸出產品。
圖/WTO(可點圖放大

李淳指出,中國儘管成為生產核心但卻沒有賺到大部分的錢,不過在生產和供應方面的確成為核心。以蘋果手機為例,過去這種「美國蘋果設計、委託台積電生產、在中國組裝,而組裝場也是台資的鴻海、富士康,然後再出口全世界」的模式被認為是三贏,甚至是四贏的結構。過去這樣互相依賴的結構被認為會帶來和平。

歐洲國家現在還會認為與俄羅斯經濟相互依賴,會帶來和平嗎?

李淳直言,相信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對此有幻想了。從經濟相互依賴、「想像」會帶來和平,走到讓敵人「撿到槍」(Weaponizing interdependency)—— 經濟相互依賴的武器化 —— 作為供應鏈核心者的優勢。

因此近幾年,美國首重的目標就是讓中國的「武器」越來越少,也就是降低經濟相互依賴程度,也就是所謂的「脫鉤」。美國、歐盟,甚至是日本,想要透過全球經貿結構的改變,斷絕中國將過去經濟相互依賴的結構武器化的風險。

歐盟過去相信在能源上與俄羅斯的相互依賴可以帶來和平,於是造就了當前面臨的能源危機。過去三年,從美中貿易戰開始,隨即爆發了武漢肺炎疫情,今年又發生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每一個事件都讓我們再度確認,「相互依賴」是一個讓對手創造武器的方式,而不是帶來和平相處的模式。

經濟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y)的安全風險來源
圖/翻攝自李淳專題演講

相互依賴會帶來的風險還包括:
所有權控制,透過購買和併購公司股份取得敏感關鍵技術;
供應鏈依賴,如半導體產業;
機密敏感資料的取得,若日常使用的數據機、投影片等產品,裡頭的關鍵零組件來自於敵人,中國,那麼是否可能會有機敏資料流失的問題?產品中的晶片遭到後門程式的置入,可能就會產生資安危機。

在2022年中國四川大停電事件中發現,台灣的「電子十雄」的生產組裝據點都在中國四川。
圖/翻攝自經濟日報

李淳提醒,美國在檢視其經濟依賴結構後,針對 10 個產業進行通盤檢討:拜登在去年 6 月公布一次,當時就包含半導體,今年 2 月再度公布最新版的報告,裡頭就包含與台灣高度相關的資通訊代工產業。台灣的「電子十雄」在全球市占率高達 92%,比半導體還高,然而在之前中國四川大停電的事件中發現,這 10 家公司的筆電零件都是在四川生產組裝。報告中強調,這些產業領域不僅被台資企業主導,且大多數都是在中國進行組裝,更增添風險。另外還有 92% 的高階半導體都在新竹和高雄製造,這對美國來說同樣是風險,因此,美國決心要在本土加強半導體製造能力。其他像是先進電池製程都在中國,也同樣是迫切的風險之一。

美中大量使用「經濟謀略」對抗局面難預測、不可預測性高

從經濟面來看,在美中對抗的態勢下,台灣電子業面對美國壓力、中國脅迫雙向威脅機率增加,美國真的挺台灣嗎?或者台灣有天也會像韓國那樣,面臨選邊站的問題而承受偌大的壓力?

台灣如何因應國際經貿結構改變?

李淳認為,台灣從各個層面來看都很難對美國說「不」,我們也不想說「不」,因此對台灣來說,首重的就是「讓我的利益與你的利益結合」「打壓台灣,就是打壓自己」,半導體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對中國來說也是一樣,攻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無疑就是攻擊自己。

▋危機就是轉機

李淳分析,假設現有全球依存結構不變,沒有發生貿易戰和疫情大爆發、甚至是俄烏戰爭的話,台灣的經濟儘管還是會持續發展,但國際政治空間明顯會不斷的萎縮。以中國為首的核心力量會越來越大,台灣的地位就會越來越邊陲。

現在美國和中國基於自身利益去改變世界經濟結構的作法,反而為台灣提供比較大的政治可能性,雖然在經濟上帶來比較多的變數。因此對台灣來說,關鍵課題就是如何控制經濟上的變數,善用當前混亂局面,在政治和外交上創造有利的空間,這是在經濟安全上最需要思考的議題。

台灣在確保經濟安全上有兩個重點:經濟不可或缺性經濟自主性

台灣在半導體和電子組裝產業上領先全球,很多國家對台灣的依賴程度太高,因此台灣往往成為其他國家檢討的對象。對台灣來說,確保這種經濟不可或缺性是至關重要的,除了持續維持產業主導地位以支撐台灣經濟之外,重要的還有國家安全的需求考量。台灣也必須清楚了解「我們的利益,就是我們夥伴的利益」。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安保協會、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制憲基金會、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等團體,今日下午於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舉行「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研討會
圖: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提供。

完整場次報導:
開幕及閉幕重點:民間團體發起討論 期望台灣社會與政府重視整體安全戰略
專題演講:王美花:台灣在半導體製造的關鍵地位無可取代
第一場:李淳:別讓敵人撿到槍!台灣首重經濟不可或缺性
第二場:陳冠憲:台海發生戰事將影響全球76%晶圓代工產能
第三場:借鏡日本以法案因應新型態威脅 以經濟手段創造有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