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就職 日本友台議員觀禮歷年最大規模 中國戰狼再度恐嚇:日人將被帶入火坑

日本友台國會議員訪台觀禮人數破紀錄,中國惱羞不僅恐嚇獨派又再次以「日人入火坑說」恐嚇日本。(圖/總統府)

台灣在 5 月 20 日舉行了第 16 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友台的日本國會跨黨派議員聯盟「日華議員懇談會」(日華懇)也組團出席,不分朝野共有 31 位國會議員參與,為歷年最大規模。

對此,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在同日於大使館內舉行座談會,批評此舉「公然為『台獨』分裂勢力撐腰站台」,並恐嚇稱「日本人民將被帶入火坑」

由於日台之間沒有邦交關係,所以總統就職典禮上沒有日本政府官員出席,但來自跨黨派議員聯盟日華懇的國會議員共有 31 位來台觀禮。日華懇會長古屋圭司在就職典禮前表示,「共享法治和民主等共同價值的國家應聯合起來牽制中國,這非常重要」。

日本代表團觀禮人數破紀錄 又見中國戰狼搬「日人入火坑說」

同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舉辦「台灣問題與中日關係」座談會,並邀請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社民黨黨首福島瑞穗、多位國會議員以及日本學界、媒體、友好團體、華僑華人等各界代表約 80 人參加。

中國大使吳江浩在主題演講中聲稱:「民進黨自成立第一天起,就是徹頭徹尾的『台獨』分裂組織。從陳水扁、蔡英文到今天上台的賴清德,都是極度頑強的『台獨』死硬分子。民進黨當局在島上繼續執政,只會破壞和平統一前景,擠壓和平統一空間,導致兩岸關係情勢更趨複雜嚴峻」。

他還進一步強調中國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震懾『台獨』的根本王牌」。接著吳江浩提到「日本一些人持續鼓譟『台灣有事是日本有事』,大肆渲染中國『武力攻台』」,對此他威脅說「如果日本將自己綁上分裂中國的戰車,日本民眾將被帶入火坑」。

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此番「日人入火坑」的論調也曾出現在去年 4 月 28 日上任後的首次記者會。
(圖/中國駐日本大使館)

相關報導:
中駐日戰狼嗆「台灣有事」論述推日人入火坑 外交部:蓄意恐嚇
稱日方表達台海和平是「挑釁」 中國海軍艦艇繞行日本列島

吳江浩聲稱「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並警告「任何人不要低估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對於賴清德就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5月20日的記者會上強調說:「『台獨』是死路一條。不管打著什麼幌子、什麼旗號推行『台獨』分裂都注定失敗。」
(圖/新華社)

昧於現實、從未統治過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卻一再了無新意地聲稱擁有台灣。然而在國際上,不容許中國片面改變台海現狀、以及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已是全球民主國家的共識。

日本政府祝賀賴清德就任 將持續深化對台關係

雖然日台之間沒有邦交關係,而是以「非政府間的實務關係」進行交流,在新任總統賴清德接續執政下,日本政府仍打算持續加強與台灣的關係。日媒《產經新聞》指出,日本政府計劃與目前中華民國僅有的邦交國,再次確認法治和自由開放國際秩序的重要性,以間接支援不斷受到中國挖牆腳及軍事恫嚇的台灣。

日本官房長官林芳正 20 日在記者會上,祝賀賴清德就任,並表示:「台灣與日本共享基本價值,具有緊密的經濟關係和人員往來,是極為重要的夥伴,也是我們珍視的友人」,表明深化日台合作與交流的意願。

日本官房長官林芳正。
(圖/共同社/中央社)

目前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減至 12 個,尤其是近年來中南美洲友邦陸續被中國挖牆腳,以致有多個國家與中華民國斷交並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日本政府內部認為「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下降,會對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外務省高層)。

基於這一觀點,日本政府重視與台灣友邦之間的外交。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本(5)月 3 日訪問了南美唯一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巴拉圭,並與總統貝尼亞(Santiago Peña Palacios)進行會談,雙方就中國試圖片面改變東亞現狀的局勢交換了意見,並一致同意合作維持和加強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巴拉圭,並在5月3日與巴拉圭總統貝尼亞舉行會談。
(圖/首相官邸)

接著在本月 22 日,日本外務大臣上川陽子將與中華民國邦交國當中人口最多、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瓜地馬拉的外長馬丁涅茲(Carlos Ramiro Martínez)於東京舉行會談,確認民主與法治等價值和原則的重要性。

賴清德總統特地設午宴 日華懇肯定賴清德印太戰略方向

另一方面,賴清德總統在就職典禮後於午間偕同蕭美琴副總統宴請「日本國會議員慶賀團」,感謝「日華議員懇談會」組團出席今日就職典禮。

賴清德在致詞時指出:「『日華懇』成立以來,將近一甲子的時間,對台日兩國邦誼、人民之間的感情,以及產業、體育、文化各方面的合作貢獻卓著。經由大家的努力,雙方不僅在開心時同樂,碰到困難時也共同面對,特別是遇到天災地變與疫情等,都展現出患難見真情的情懷。」

他感謝日本過去對台灣的支持,並盼望未來能持續給予台灣協助,創造兩國雙贏,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

賴清德總統偕副總統蕭美琴在總統府設午宴款待日本31位組團來台觀禮、祝賀的國會議員。
(圖/總統府)

接著,日華懇會長古屋圭司在致詞時,除了感謝總統在就職典禮後特別以午宴款待日本訪團以外,關於總統就職演說提到有關加強印太地區合作,他認為這是正確的方向。並指出台日共享普世價值,未來台灣與日本也會在這樣的前提下繼續合作。

古屋圭司也介紹了「日華懇」在 2024 年度基本方針中的幾項決議。

包含 ① 持續舉行日美台國會議員戰略對話;② 是支持台灣參與 WHO 等國際組織;③ 成立協助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研究小組;④ 建立更強的經濟安全保障環境,並盼台日通力合作,培養人才及進行相關領域研究;⑤ 希望日本地方政府、議會,鼓勵學生到台灣教育旅行;⑥ 加強推動台日女性國會議員的合作交流計畫。

延伸閱讀:日本跨黨派友台議員聯盟「日華懇」:將重啟日美台戰略對話

日華懇會長古屋圭司(左三)在個人網站上提到,有約100位各國政要出席就職典禮,但只有日本代表團受總統府設午宴款待,去年雙十節也有多國代表團前來,同樣只有日本享有這般待遇,古屋說這是「信賴與連結的象徵」。
照片中古屋會長在就職典禮後的午宴上致詞。
(圖/總統府)

延伸閱讀:日本歷年最大規模議員團 雙十訪台以「All Japan」挺台

賴清德520當天接見四組日本相關人士 足見對日關係的重視

賴清德在當天下午也接見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遺孀安倍昭惠女士。總統感謝安倍晉三前首相及其母親安倍洋子女士對深化台日關係的貢獻,以及安倍昭惠女士接棒延續與台灣的連結,並積極投入雙方文化交流活動。期盼台日持續攜手合作,維護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也讓台日友好情誼、「善的循環」成為國際社會典範。

賴清德一向重視與日本的關係,並擁有廣泛人脈。在 2022 年安倍晉三前首相葬禮期間,賴清德也曾以非官方行程訪日參加。

賴清德總統接見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遺孀安倍昭惠女士。
(圖/總統府)

在 2022 年 7 月 8 日安倍遭槍擊身亡後,高雄當地企業家捐贈設立安倍銅像,以紀念安倍的友台立場。安倍昭惠感謝台灣有志之士為安倍前首相打造紀念銅像,她期盼自己未來能扮演台日橋梁角色,回報台灣的恩情。

此外,賴清德還接見了日本對台窗口「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理事長谷崎泰明、「日本財團」會長笹川陽平並進行會談。在 20 日的個別會談中,以來自日本的相關人士為最多,足見台日雙方對彼此的重視。

賴清德總統5月20日下午接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理事長谷崎泰明(左),總統感謝日本對台海安全議題的重視,並期盼台灣與日本、美國等理念相近國家持續攜手合作,強化全球民主韌性,共同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願景。

谷崎理事長表示,台日之間有相互信賴與深厚的友誼,對於維護區域和平穩定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他也期盼未來在總統領導之下,兩國關係更加鞏固。此次訪台除恭賀賴總統就任外,也代表日本傳達堅信台日關係會更加友好的訊息。
(圖/總統府)
賴清德總統在5月20日下午接見「日本財團」會長笹川陽平並進行會談。總統肯定日本財團及笹川和平財團,近年來積極推動海洋政策研究及海外支援活動,並協助帛琉推動觀光產業,對促進台日帛三方關係有許多助益。 賴清德也提到台日之間人民情同手足、相互信賴,不僅是緊密的夥伴,在安全議題上,也是脣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
(圖/總統府)

參考新聞連結:
2024/05/20 産経 中国の呉駐日大使、日本が「台湾独立」加担なら「民衆が火の中に連れ込まれる」と警告
2024/05/20 産経 日華懇31人が訪台 頼清徳氏の総統就任式に出席へ
2024/05/20 産経 政府、台湾の頼清徳新総統とも関係強化 台湾承認国との外交も重視
2024/05/20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 只有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 才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唯一正道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办“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座谈会
2024/05/20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
2024/05/20 読売 台湾の新総統、就任式に出席の安倍昭恵さんと会談し「安倍氏が育んだ友好が成長を続けている」
2024/05/20 總統府 總統午宴日本國會議員慶賀團 盼未來持續給予臺灣支持協助 創造兩國雙贏 讓人民過更好生活
2024/05/20 總統府 總統接見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夫人安倍昭惠女士 盼臺日持續攜手維護印太區域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 讓臺日友好情誼及「善的循環」成為國際社會典範
2024/05/20 總統府 總統接見日本財團會長笹川陽平乙行 盼透過更多民間交流 提升臺日友好情誼
2024/05/20 總統府 總統接見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理事長 盼與日、美等理念相近國家攜手合作 強化全球民主韌性 共同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願景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