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貨櫃港持續大塞車 貨櫃船卸貨時間屢創新高

美國物流公司飛捷博執行長皮特森近日警告,當前港口堵塞問題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的衝擊恐比「雷曼危機」還要糟糕。圖為美西長堤港口碼頭2021年10月19日爆滿情況。  圖/中央社

美國加州洛杉磯和長堤港的貨櫃船塞車狀況不斷惡化中,船舶平均等待時間將近 17 日創下新高。美國港口物流緊張反映出包括卡車司機、物流工人在內的人力短缺,進而導致通貨膨脹壓力高漲,在生活成本飆升的情況下,消費者情緒也正在惡化。民眾的不滿也不斷的在堆高美國總統拜登的政治風險。

過去幾個月,美國零售商在港口工人、卡車司機、鐵路和倉庫工人的共同合作下,將創紀錄數量的貨物運入美國。負責美國全國 40% 貨櫃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在 1 月至 10 月中旬之間的貨櫃運輸量比 2018 年增加了 17%,而 2018 年還創下當時的歷史新高。

監測海上交通情況的美國官員表示,截至 2021 年 11 月 12 日晚間,停泊區和等待區的排隊船數增加到 83 艘,比 11 日增加了 4 艘,並超過原本 81 艘的高點,平均等待時間增加到 16.9 天,是兩個月前的兩倍。長堤港執行長柯戴羅(Mario Cordero)說:「供應鏈的每個部分都已達到產能極限。我們正試圖透過尋找空地來儲存貨櫃、延長碼頭的營運時間以及增加費用以激勵海運承運公司盡快將貨櫃運出港口來增加流動。」

美國西海岸港口吞吐效率的瓶頸正在限制全球貨櫃運輸能力,也撐出飆升的跨太平洋海運費率。對於從亞洲進口貨物的公司來說,貨運成本正在鯨吞利潤,例如運動用品巨頭阿迪達斯(Adidas)表示,今年的運費將比最初計劃高出近 2 億歐元(2.29 億美元)。

美國白宮也在 10 日發表具體措施的聲明,洛杉磯和長堤港口以及國際碼頭暨倉儲工會(ILWU)的工人已聯合起來承諾轉向 24/7 全天候運轉,提高美國港口的吞吐量和效率。而一些大型物流公司也加入解決問題的行列,承諾在非高峰時間運送更多貨櫃。

在洛杉磯港和長堤港外已錨泊或在等待區排隊的貨櫃船,已經將這兩個貨櫃港口塞爆。
圖/擷取自MarineTraffic網站

白宮具體措施的第一步是降低貨櫃停留時間。今年迄今為止港口處理的進口貨櫃數量增加了 17%,但可用於儲存貨櫃的空間數量卻是固定的,南加州倉庫系統的土地數量也沒有增加。這導致貨櫃卡在港口,進而減慢了整個港口系統的運轉速度,碼頭和船舶之間貨櫃的移動空間變小,卡車輸送貨櫃的空間變小,可用的卡車底盤也跟著變少,因為貨櫃無處卸貨而暫時放在卡車上。因此,減少貨櫃在港口的停留時間是恢復整體速度的關鍵,所以將開始評估對在碼頭停留時間過長的貨櫃收取擁堵費。

第二步是夜間和周末免收卡車入港費用。目前,卡車司機需要付費才能進入港口取貨,最初的用意是在減少非高峰時間的碳排放。然而近年來,經營碼頭通行證的廠商已將費用轉換為固定費用。因此,透過在交通量較低的夜晚和周末送出更多貨櫃,卡車將更有效地將貨櫃運離碼頭。為了發揮最大的影響力,碼頭廠商還需要為夜間和周末輪班配備充足的人員,以便卡車司機能夠有效利用免費時段。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來自世界各地的貨櫃船大量塞在洛杉磯港及長堤港,只能排隊等待卸貨。(圖/Getty Images)

另一方面,美國零售商加入解決困境的行列。居家五金品牌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承諾在非高峰期運送 33% 的洛杉磯和長堤貨物,而服飾零售商蓋璞公司(Gap Inc.)已承諾增加 15%。其他如沃爾瑪、聯邦快遞、UPS、三星等也承諾 24/7 全天候運轉。

最後則是減少薩凡納港(Port of Savannah)的擁堵。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的港口都面臨創紀錄的貨運量。薩凡納港是美國第四大貨櫃港口,海上船舶數量和需要處理的貨櫃數量也激增。喬治亞港務局將獲得超過 800 萬美元的資金用於建造 5 個可移動貨櫃碼頭,並跟鐵路連接。一年可容納超過 50 萬個貨櫃或相當於 27 艘巨型貨櫃船。

美國白宮公告的最後仍不忘強調基礎建設的必要,暗示性連結日前的 1.2 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白宮在聲明指出,美國幾十年來對港口系統的投資不足。這就是為什麼最近通過的兩黨基礎設施協議如此重要,用於港口的 170 億美元還將有助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減少貨物從碼頭到鐵路和鐵路到卡車的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此外,美國聯邦政府跟加州達成了 50 億美元的協議,以改善關鍵貨運節點的港口和內陸交通。

參考來源:
2021/11/13 Bloomberg Ships Keep Coming, Pushing U.S. Port Logjam and Waits to Records
2021/11/10 The White House Recent Progress and Actions on Port Congestion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