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戰略圈中的2019大選年

美國川普政府不假辭色地用「歐威爾式的胡言亂語」批判中國,提出印太戰略聯絡區域內的盟邦,防止中國挾經濟資源進行霸權擴張,破壞既有國際規範與架構。然則這些民主盟邦在2019年的選舉結果,將成為印太戰略如何落實的不確定因素。

直到2018年五月9日全國大選揭曉以前,馬來西亞可以說是中國在東協諸國中,拓展「一帶一路」地緣戰略的最佳樣版,其中尤以投資金額達130億美元的「東岸鐵路計畫」最受矚目。不料在前執政強人馬哈迪復出政壇並順利整合在野勢力的操作後,大選結果不但實現了馬來西亞獨立建國近六十年來首次的政黨輪替,也連帶導致興建中的東岸鐵路計畫嘎然而止,對中國原本的地緣戰略規劃造成嚴重衝擊。

另一方面,為了與一帶一路相抗衡,美國與其盟邦也相對提出了「印太戰略」以互別苗頭。在印太戰略圈中,不少國家也同樣會在2019年進行大選,這些國家的大選結果是否會像馬來西亞的變天一樣,對「印太戰略」造成重大影響呢?對於處在美、中對抗前線的台灣而言,這無疑是個需要特別關注的話題。

泰國(2019年三月)

突破南海和麻六甲海峽的地理環境侷限,讓中國影響力能夠藉由經濟廊道直抵印度洋,是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的一大重點。泰國位居東南亞的中央位置,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相關規劃包括昆曼公路(昆明至曼谷)、泛亞鐵路(中段部分)、克拉運河……等等。雖然泰國和中國之間的經濟連結相當緊密,但是各項基礎建設的進度總是緩慢又充滿變數,再加上印太戰略重要成員之一的日本也對泰國基礎建設工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使得泰國有相當大的空間游移於兩大地緣戰略之間。

自從2014年爆發軍事政變後,泰國已經有五年的時間沒舉辦過國會大選,而這次國會大選結果預計也將呈現三黨不過半的局勢,再加上新任泰皇的登基大典也有可能成為推延國會改選的一個理由,種種因素皆顯示出泰國政壇充滿不確定性的一面,同時也很難改變由軍方實質掌控政局的狀態。總而言之,對中關係理應不會成為泰國大選結果的決定性因素,而選後的泰國也將繼續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與美、中兩國維持等距的友好關係。

印尼(2019年四月)

印尼現任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曾經是位白手起家的商人,相當看重印尼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連結,因此基本上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抱持歡迎的態度。不過這樣的立場也隨著中國迫害境內穆斯林的惡行被揭露,以及中國在南海提出「九段線」的主張而有所調整。

印尼做為世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當澳洲政府宣佈承認西耶路撒冷(非耶路撒冷全城)為以色列首都時,佐科威不得不擱置與澳洲的經貿協商以盡力安撫國內的穆斯林,穩住自己連任的態勢;當同為穆斯林的維吾爾族被中國政府強制關押的消息陸續被披露之後,佐科威政府自然也不能表現得無動於衷。

除此之外,印尼所屬納土納群島(Natuna Islands)的經濟海域不但與所謂的九段線有所重疊,印尼政府更直接在該地設置軍事基地做為回應,顯示出佐科威與中國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對立關係。不單如此,軍方將領出身的競爭對手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這次捲土重來挑戰總統大位,其中一項政見也是在當選後重新檢視所有與中國相關的基礎建設與投資計畫,頗有與馬哈迪隔海唱和的意味。顯然親中立場在印尼總統大選中不會是個利多消息,而不論最終由誰勝選,印尼都可望藉由與印度加強合作的方式,提高自身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

別忘了,印尼至今仍是個以法律明訂共產黨為非法組織的國家。

澳洲(2019年五月)

自從中國以九段線訴求試圖將南海劃為內海後,支持南海屬國際水域、各國皆享有自由航行權的澳洲就跟中國齟齬不斷,當中國國企色彩濃厚的華為試圖爭取在所羅門鋪設海底電纜的生意時,澳洲政府也不惜耗費鉅資搶單成功,預防中國勢力深入自己的鄰近國家,再加上今年又以「反外國干預法」取消中國商人黃向墨的居留權,中、澳兩國交鋒的激烈程度可說是有目共睹。也因此,當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公佈印太戰略後,澳洲旋即宣佈參與其中的意願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在這樣的基調上,儘管目前民調顯示澳洲大選將呈現政黨輪替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也不至於改變澳洲在印太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決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工黨可望重返執政,但是不光前工黨議員鄧森(Sam Dastyari)被指控收受中國方面的資金而被迫下台,就連工黨領袖索頓(Bill Shorten)也被點名收取高價與華裔富豪共進午餐,更在維多利亞州跳過聯邦政府與中國簽訂一帶一路協議時發聲支持。說到底,在可預見的將來,澳洲政府如果想在維持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避免中國勢力的滲透及干預、履行對盟邦美國的支持這三者間取得平衡,恐怕只會是個越來越艱鉅的任務。

印度(2019年五月)

全世界唯二人口數破十億的國家緊鄰在一起,又都各自認為自己才是一方之霸時,爆發衝突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更何況,印度所處地理位置又扼住了中國對外取得能源及原物料的海運路線,自然會被中國視為天注定的戰略威脅。

由於印度是個民主國家,本質上會盡量避免與他國兵戎相向,因此與其說印度執政當局想要思考如何拿捏與中國之間的合作,倒不如說他們願意花更多心思避免和中國之間的衝突全面惡化,從印、中兩國元首在洞朗(Doklam)對峙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能在武漢進行「非正式」高峰會營造和解的氣氛,就不難看出已經因為內政問題焦頭爛額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並不希望對中關係成為另一個影響連任與否的不確定因素。

相較於現任總理莫迪,眼下反對陣營的共主甘地(Rahul Gandhi)顯然更受中國的青睞,不無可能比照種種干預台灣選舉的方式,盡力促成印度大選的政黨輪替。問題是,印度不比台灣,中國因素的不當干預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讓印度選民體認到莫迪續任總理的正當性,致使莫迪所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成為大選的贏家。

弔詭的是,如果大選結束後的印度執政當局打算走自己的路,選擇與中國交好而非對抗的話,印太戰略還「印」得下去嗎?

日、菲兩國國會改選亦不容忽視

除了上述四個國家會在2019年進行中央層級的大選外,日本和菲律賓也將在今年進行部分國會席次的改選,形同對兩國執政者安倍晉三(Shinzō Abe)和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的期中檢驗。就日本而言,這場期中選舉關乎執政黨能否順利跨過修憲門檻,讓日本政府更能積極回應印太戰略的佈局,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對菲律賓來講,期中選舉也將被解讀成是親中的總統和民間反中聲浪角力的結果;如果民間反中的聲浪最終勝出,則印太戰略勢必多增加些許對抗中國的籌碼。

Tagged:
About the Author

國際政經局勢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