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

賴清德低調過境美國 中國動作頻頻

賴清德副總統在今(18)日凌晨回台,結束他一個禮拜的訪問巴拉圭行程,由於他過境美國一事,不只被台灣重視,也被中國「關注」,中國不只在他訪問前、訪問時發布多則譴責新聞稿外,也疑似代筆;在賴清德返台前後,中國更是宣布軍演,另外,更批評台灣對中國貿易採限制措施,違背 ECFA 條款和 WTO 原則,將會採取相對措施,對此,經濟部評論,此舉出於中國政治動機。 Read More

9 months ago

台協抗議賴清德過境美國 陸委會:中共慣用代筆手段

副總統賴清德目前正率團出訪友邦巴拉圭,途中過境美國紐約、舊金山,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台企聯)與昆山、廈門、南寧等中國台商協會紛紛發表聲明抗議。 對此,陸委會稱,台商協會發表的「聲明」充斥中共文宣用語,應該是由台辦系統代筆而成,對中共此等認知作戰手法予以譴責。海基會則強調,中共應該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確保台商投資權益,而非為難台商要求政治表態。 Read More

9 months ago

賴清德將出訪巴拉圭過境美國 中方動作頻頻試圖威脅阻撓

副總統賴清德將於明(12)日啟程出訪友邦巴拉圭,途中也將過境美國紐約、舊金山。為打擊賴清德此次出發成效,中方動作頻頻,先是《中央社》報導中國試圖拉攏中南美洲媒體,發動對台負面外宣,《路透社》也指出,中國可能利用賴清德出訪期間,對台發動軍事演習,以營造戰爭恐懼恫嚇選民,試圖影響明年台灣總統大選。 Read More

9 months ago

賴清德「入白宮說」 美方僅重申一中政策不變

賴清德曾在 7 月 10 日一場活動順著挺賴應援會總召集人的說法稱「當可以走到白宮,台灣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已經達成了」,被外界視作「入白宮說」,國台辦對此表示反對賴清德過境美國行「倚美謀獨」,至於美國的態度則不願回應賴清德的「入白宮說」,僅重申他們的「一中政策」不變。 Read More

9 months ago

巴拉圭衛福部長率團訪台 深化台巴醫衛領域交流

支持與台灣延續邦交的巴拉圭執政黨日前在總統大選獲勝,巴拉圭衛福部長波爾巴夫婦與衛福部國際關係司司長伊菈素絲塔 3 人於 7 日訪台,兩國將在公共衛生領域合作交流。 外交部表示,波爾巴任內曾四度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相關會議為台灣發聲,堅定支持台灣國際參與,堅信台灣能對國際公衛議題及全球人民健康福祉作出貢獻。 Read More

12 months ago

巴拉圭總統大選執政黨勝選 台巴邦交危機解除

巴拉圭 4 月 30 日舉行總統、副總統及國會議員選舉,最後由右翼執政黨紅黨(Colorado Party)的總統候選人潘尼亞(Santiago Peña)以超過 42.7% 的得票率勝出。潘尼亞選前就主張在外交政策上會優先考慮與台灣(中華民國)維持堅定邦交關係,在確定當選後,台巴邦交關係危機解除。 Read More

1 year ago

跨太平洋的政治連動:巴拉圭總統大選的台灣因素

4月30日巴拉圭將舉行總統大選,競選期間巴拉圭與台灣的關係成為熱門話題。現任總統阿布鐸任內兩國關係穩定,但是在野黨總統候選人艾里格里曾表示,若當選將會考慮跟中國建交。對此,阿布鐸 2 月中率團訪台時曾表示,下屆總統若與台斷交會是個錯誤。而執政黨紅黨的候選人潘尼亞也公開表示堅定支持台灣。 Read More

1 year ago

巴拉圭總統大選將至 總統阿布鐸:若與台灣斷交將是歷史錯誤

巴拉圭共和國總統阿布鐸於 2 月 14 日至 18 日率團來台進行訪問,成員包括外交部長阿里歐拉、工商部長賈斯迪優尼等重要官員。 先前有巴拉圭總統候選人說若勝選將與台灣斷交、跟中國開展關係,阿布鐸對此強調,任何巴拉圭政治人物若在外交上選擇轉向,都是不理智且冒失的,會損害巴拉圭的國家利益,若與台灣斷交將是歷史錯誤。 Read More

1 year ago

烏拉圭欲搶先跟中國談FTA 德國總理首訪南美欲降低對中依賴

巴西總統魯拉 1 月 25 日表示,在南美貿易組織現代化與向其他地區開放的計劃下,他贊成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跟中國達成協議。魯拉發表此看法之際,正是他前往烏拉圭勸阻政府不要自行跟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因為這樣會破壞南方共同市場關稅同盟。此外,魯拉表示,期待已久的南方共同市場跟歐盟達成的協議必須加緊腳步完成。 Read More

1 year ago

向右走還是向左轉:巴西總統大選10月2日登場

聯合國專家9月22日敦促巴西當局、候選人和政黨確保即將舉行的大選是和平的,並防範跟選舉有關的暴力行為。此外,兩名消息人士指出,美國外交官已向巴西主要總統候選人、左翼前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保證,他們會迅速承認10月大選的獲勝者,以避免任何選後對結果提出質疑或製造混亂的企圖。 Read More

2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