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擬採烏克蘭模式軍援台灣5億美元武器 邱國正:軍購延宕以現貨救急 by 林志鴻2023-05-092023-05-09 路透社 5 日報導,拜登政府打算比照對烏克蘭軍援的緊急授權,運送價值 5 億美元(約新台幣 153 億元)的武器援助給台灣,美方已採這種方式軍援烏克蘭至少 35 次。國防部長邱國正指出,這些並非在軍購項目中,主因是先前有武器裝備延宕交貨,美方把現貨或其他替代品救急或彌補,並在 5 億美元額度內將現貨提供台灣。
金融時報:蔡英文4月將在加州會晤美眾院議長麥卡錫 by 林志鴻2023-03-072023-03-07 關於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是否可能在今年訪問台灣,外界有諸多揣測。金融時報報導,蔡英文總統已說服麥卡錫,將於 4 月初在美國加州,而不是在台北與麥卡錫會晤,以免刺激北京做出過激反應。此外,蔡英文也將在加州雷根圖書館發表演說。美台雙方目前皆不願證實,但美國國務院重申,國會為獨立機關,議長能自行決定與誰會面及會面形式。
日經報導爭議》吳斯懷:暫停台日軍事交流 王興煥:與日本親中疑台論共鳴 by 霍布斯潘2023-03-062023-03-06 《日本經濟新聞》在 2 月 28 日發布一篇報導稱我方國軍退役將領高達九成前往中國販賣情報,引起台灣內部熱議,國防部隨即表示並無此事,並強力譴責。然而,此時國民黨立委吳斯懷卻轉而提議「日本如無道歉,暫停台日軍事交流」,台灣基進主席王興煥對此批評說道:吳斯懷與日本內部親中派的「疑台論」共鳴。
中國「間諜氣球」平均每月侵台1次?國防部:有威脅就擊落 by 林志鴻2023-02-142023-02-14 軍用氣球入侵台灣空域,平均每個月發生一次,目的是蒐集台灣上空大氣資料,疑為武力犯台做準備。國防部今天表示,台灣應處高空偵察氣球的原則與美國概同,但目前為止,未見具威脅性、且必須使用武器加以摧毀的目標;若偵察氣球屬高度威脅且接近領海、領空,處置手段就包含擊落,但這與「第一擊」定義不同。
2023年新制教召員額增至2.2萬人 何澄輝:國防部應思考兵力結構是否充足 by 林志鴻2022-12-062022-12-06 為強化後備戰力,國軍推動 14 天新制教育召集。國防部今天表示,由於新訓旅及基礎幹部人力已逐漸編成,明年的教召員額將從今年的 1.5 萬人增加至 2.2 萬人;另外,無論新舊制,均改制戰術位置實施訓練。國防部長邱國正 10 月在立院備詢指出,明年仍將採教召新制 14 天與舊制 7 天並行的模式,但比例會做出調整。
國防部評估延長軍事訓練役期 經民連:建議分期當兵或兼差當兵 by 林志鴻2022-11-082022-11-08 國防部因應中國敵情威脅,正評估是否將 4 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役期延長。經濟民主連合認為,台灣在探討兵役延長的同時,應一併納入訓練、編制與建構國土防衛軍等改革,主張義務役役期延長,應結合四項改革:以「役期一年,公平服役,方式多元」為原則,並搭配配套措施,讓台灣得以組建更堅實的全民防衛體系。
中國利誘前英軍官訓練解放軍 邱國正:把我們自己顧好 by 霍布斯潘2022-10-192022-10-19 據英國廣播媒體 BBC 報導,中國現在透過高薪利誘前英國軍官來訓練解放軍。我方國防部長邱國正今(19)日表示「我們把我們自己顧好就好」,不過,台灣基進認為台灣應要嚴肅面對,而非「我們把我們自己顧好就好」。
明年整體國防預算成長13.9% 邱國正:若中共發動第一擊「能打下來就打下來」 by 林志鴻2022-10-182022-10-18 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把航空器實體,如無人機、飛彈等越界跨入領空當作第一擊界定,引發各界討論。邱國正今日再度表示,對越界航空實體「能打下來就打下來」。另外,國防部明日將在立法院提出施政計畫及主管預算案報告,書面報告顯示,明年度整體國防預算獲賦 5,862 億 7,545 萬 1,000 元,較去年度成長 13.9%。
中國每天派4到6艘以上共艦擾台 邱國正:這不叫挑釁怎樣才叫挑釁 by 林志鴻2022-10-112022-10-11 前立委郭正亮評論,現在兩岸已經瀕臨戰爭邊緣。國防部長邱國正回應,兩岸情勢的確嚴峻,8 月初後中共聯合軍演頻次都較以往大很多,到目前中共各型機艦在台海周邊戰備警巡都沒停過。國台辦聲稱蔡英文的國慶談話是渲染大陸威脅,蘇貞昌回應,台灣是愛好和平的國家,願意在對等基礎上與對岸尋求台海和平的方法。
蓬佩奧二度訪台 主張美中經貿戰略脫鉤、重申台灣是獨立國家 by 林志鴻2022-09-272022-09-27 蓬佩奧今日表示,希望盡速推動台美貿易協定,美國應在經貿面與中國戰略性脫鉤,改與台灣靠攏。賴清德稱蓬佩奧為「好朋友」,並邀台商攜手民主陣營,響應打造安全產業鏈及參與淨零轉型目標。蘇貞昌表示,台美關係良好,會尊重蓬佩奧的行程安排,給予最真誠的接待。張博洋指出,想參選美國總統的蓬佩奧挺台,顯見「台灣牌」已成美國政界基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