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投書《華爾街日報》提出和平四大支柱 葛來儀指出重點 by 霍布斯潘2023-07-052023-07-05 代表民進黨角逐總統的賴清德副總統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以名為「我保衛台海和平的計畫」投稿,提出和平四大支柱,闡述其理念價值,對此,「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為其畫重點,葛來儀認為重點在於賴清德會維持現狀。
【報呱全世界】EP163 葉教授來了!破解藍白的鬼假鬼怪 ft. 葉耀元 by 編輯室2023-06-182023-06-18 粉專「葉教授的國際事務學院」的葉耀元教授最近回到台灣,也帶了幾位美國學生到台灣來體驗華語課程,他是怎麼看台美兩地大學生的差異呢?而先前他接待柯文哲訪美行程的其中一場演講時,又發生什麼事情?柯文哲及其團隊這種熱愛炒新聞和不認錯的態度,讓柯擁有很大聲量,但足夠支持他邁向權力的頂端嗎?
柯文哲執政北市府 假還債真虧空 敗光教育祖產! by 江 珀石2023-06-082023-06-08 台灣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近日因外交議題上的發言屢登上新聞版面。而柯文哲在內政方面的作為也引發討論。今(8 日)民進黨黨團指出,柯文哲過去 8 年在北市府執政期間,在財政、政風營造「優良假象」,實際上卻以地方教育基金進行假還債、真虧空,導致基金逐年下降。
外交災難?!柯文哲嗆美智庫學者葛來儀「以為自己有多重要」 by 霍布斯潘2023-06-072023-06-07 柯文哲又要引發外交危機?美國智庫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在近日討論中國屬意的台灣總統候選人時,表示中國可能更傾向支持柯文哲,卻被柯文哲曲解成柯文哲是最會與中美溝通的候選人,遭到葛來儀批評曲解原話,導致雙方互嗆至今,葛來儀望柯文哲不要再評論他,結果柯文哲竟嗆葛來儀「以為自己有多重要」,遭到外界批評。
【蕭良嶼】教出柯文哲 by 蕭良嶼2023-05-302023-05-30 2023年,台大幾位大學部學生的歧視發言引發社會廣泛的討論與譴責,有人甚至主張應該開除這些學生。許多人質疑,台大貴為第一學府,擁有最多的資源,最「好」的學生,為何竟縱容學生恣意暴言?台大教出這樣的學生難道不用檢討嗎?而也有台大教授反駁,這些學生才剛進台大,因此會講出這類的言論應該比較可能是「家教失敗」,跟大學教育沒有關係。
葛來儀稱中國傾向支持柯文哲遭曲解 顧立雄:中國當然希望親中人士勝選 by 林奕辰2023-05-292023-05-29 智庫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日前表示「中國政府可能更傾向支持過去有交流過、較為熟悉的柯文哲」,不料卻被柯文哲解讀為「柯文哲是最能與中、美兩邊溝通的人」,葛來儀對此十分不滿。 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今(29)日接受網路節目專訪時,也被問及對葛來儀的分析有何看法。顧立雄稱不清楚葛來儀的情報來源,但可以肯定中國天天對台進行認知作戰,希望親中人士勝選。
沈伯洋美國國會聽證會作證 「中國影響力指數」台灣「名列前茅」 by 嚴 武臣2023-03-242023-03-24 台灣民主實驗室於今(3 月 24 日)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記者會,由沈伯洋理事長說明民主實驗室正在推動的跨國計畫「中國影響力指數」。該計畫由全球兩百多位專家學者參與,除了收集各國數據來衡量中國影響力,也致力於描繪中國影響各國的策略。沈伯洋接受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邀請作證,報告台灣對抗中國影響力經驗。
金融時報:蔡英文4月將在加州會晤美眾院議長麥卡錫 by 林志鴻2023-03-072023-03-07 關於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是否可能在今年訪問台灣,外界有諸多揣測。金融時報報導,蔡英文總統已說服麥卡錫,將於 4 月初在美國加州,而不是在台北與麥卡錫會晤,以免刺激北京做出過激反應。此外,蔡英文也將在加州雷根圖書館發表演說。美台雙方目前皆不願證實,但美國國務院重申,國會為獨立機關,議長能自行決定與誰會面及會面形式。
中國初代戰狼升官:秦剛升任外交部長 by 蔡侯塞2023-01-042023-01-04 中國跟美國正在不穩定的關係中尋求穩定之際,中國任命駐美大使秦剛擔任新任外交部長,取代已任職 10 年外交部長的王毅。而 69 歲的王毅已在 10 月晉升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預計將會對中國外交政策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已在 1 月 1 日跟秦剛通電話,討論美中關係並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
俄烏之戰座談會》司徒文談外交承認:世界對台灣不公平!林佳龍:必須先確認台灣主權認同 by 嚴 武臣2022-03-282022-03-29 由台灣安保協會、台灣綜合政策協進會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於3月26日共同舉辦「看看烏克蘭,想想台灣——2022國際地緣政治與台灣安全」座談會。最後一場名為「台美建交之展望」的對談邀集總統府資政蕭新煌、前AIT處長司徒文及台灣無任所大使林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