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

世界民主運動大會開幕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台灣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最好展示

第 11 屆「世界民主運動」全球大會於今日在台北登場,有來自 70 國、約 300 名民主倡議者、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專家齊聚,討論如何應對威權主義挑戰,倡導民主團結。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瑞薩警示,2024 年在美國、印度、印尼等全球多處將有大選,若假訊息問題繼續猖獗,有更多以民主方式選出的非自由領袖,「民主會變法西斯主義」。 Read More

2 years ago

自由之家評台灣網路自由全球第5 與中國連8年墊底成鮮明對比

美國非營利人權組織自由之家今日公布 2022 年全球網路自由報告,其中 17 國評為自由、32 國部分自由,另有 21 國是網路不自由國家。報告指出,全球網路自由連續 12 年下滑,俄羅斯、緬甸、蘇丹與利比亞下滑最嚴重,台灣以 79 分名列全球第 5,是亞洲最佳;中國網路自由連續 8 年全球最差。 Read More

2 years ago

捷克舉辦研討會聚焦烏克蘭及台灣 吳釗燮籲民主陣營團結抗中

外交部長吳釗燮以視訊方式在捷克參議院與智庫「解析中國」合辦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說。吳釗燮指出,中國野心不僅止於台灣,在此嚴峻時刻,民主國家必須團結一致挺身而出,才能遏止威權主義擴張。烏克蘭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兼友台小組主席梅列日科呼籲,國際民主夥伴必須團結一起,在軍事、法理、政治、道德及經濟各方面做好準備,嚇阻中國進犯台灣。 Read More

2 years ago

玉山論壇各國踴躍與會 蔡英文:印太新架構不可缺少台灣

由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主辦的第六屆「玉山論壇」今年恢復實體會議。總統蔡英文於開幕致詞時指出,在建構印太發展新架構上,台灣當然是不可或缺夥伴。紐西蘭前副總理兼外長彼特斯直言,如果有更多像台灣這樣的國家,世界毫無疑問地會變得更美好;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也強調,絕不允許「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這是共同意志。 Read More

2 years ago

數位威權體制與中國敘事的輸出:中國與南方世界的數位資訊堆疊

中國的野心不僅在傳統軍事領域還在數位世界中,特別是在位於南方的國家。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和國際共和研究所(IRI)聯合發表〈中國與南方國家的數位資訊堆疊〉,透過研究泰國、緬甸、烏干達、奈及利亞和牙買加跟中國的網路關係,探討中國的黨國機制如何透過產業界將自己的數位資訊堆疊輸出到全球,並將自己的戰略目標順勢推向海外。 Read More

2 years ago

六四天安門屠殺事件:警示被中國統治的下場

1989 年中國學生發起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紀念活動,並演變成學生的民主運動,最終中共下令軍方進行暴力鎮壓,造成死傷無數。33 年過去,中國官方始終拒絕承認六四天安門屠殺事件。台灣基進秘書長王興煥說,六四事件給台灣最大的啟發,就是警示被中國統治的下場。中國的民主化只能靠中國人自己努力,全世界只能給予祝福但沒有責任。 Read More

2 years ago

捷克考慮將台北辦事處正名為「台灣」?吳釗燮:感謝友台言論

捷克外交部長利帕夫接受《POLITICO》專訪時表示,「我們想盡全力幫助台灣。」同篇報導還稱,立場親中的現任捷克總統澤曼預計年底任期結束,屆時捷克可能將台灣駐捷克布拉格的台北辦事處更名為「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透過推特感謝利帕夫斯基的友台言論,台灣儘管受到中國欺凌,仍將保持堅韌強大,並繼續與捷克和歐洲的民主夥伴合作,加強聯繫、對抗威權主義。 Read More

2 years ago

放陳澄波遺照被臉書視為散播血腥暴力 台灣基進:反對社群戒嚴!

法國高等社科院歷史學博士魏聰洲在臉書放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陳澄波遺照,被臉書視為「散播血腥暴力」遭到下架,對此,在 4 月 7 日言論自由日前夕, 台灣基進今(6)日召開記者會呼籲臉書審查機制必須公開,勿扼殺人民理解真相的權益。 Read More

2 years ago

台南中正路改為「湯德章大道」 台灣基進:去除威權符碼、加速轉型正義!

3 月 13 日是 75 年前 228 事件受難者湯德章律師遭槍決的殉難日,湯德章紀念協會舉辦【湯德章律師正義與勇氣 75 週年紀念活動】,以走一段民主的路的方式,紀念與追思這段台灣歷史。台南市長黃偉者也宣布,將台南中西區中正路其中一段,更名為湯德章大道,紀念湯德章律師的勇氣。 Read More

2 years ago

蔣萬安跳針要承諾 蘇揆:從反共到親共、蔣家讓人精神錯亂

中國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昨日在質詢行政院長蘇貞昌時,不斷跳針要求蘇貞昌承諾不會再停電,蘇貞昌怒嗆,當初你祖父(蔣經國)保證要反攻大陸、到現在也還沒反攻啊!蘇貞昌說,蔣萬安祖父(蔣經國)要反攻大陸、蔣萬安父親(蔣孝嚴)卻主張三通,「若以台灣人 70 幾年歷史長河的大是非,我何嘗不是講出台灣人的心聲」。 Read More

2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