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學者:中國以商逼政難度高後座力強 不必擔心

圖/擷取自 Sky News Australia 影片

上週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政府禁止進口澳洲的木材、糖、銅礦、銅精礦、羊毛、龍蝦、大麥及葡萄酒,合計一年的市場價值就高達 60 億澳元。中共中央宣傳部的英文喉舌媒體《中國日報》談及此事時指出,「坎培拉只能怪自己」,並且以壓迫性的威脅語言警告澳洲政府,「跟華府的邊緣政策劃清界線,以免為時太遲」。雖然這些舉措和言詞看來十分嚇人,但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中心教授羅蘭森(James Laurenceson)在學術對話新聞網撰文表示,澳洲人其實不必為此驚慌失措。

​前情提要:澳洲七大產業出口商品擱淺中國    中國否認以商逼政

羅蘭森指出,中國有「以經濟壓力充作政治武器」的長久歷史,例如 2010 年民運人士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中國就限制挪威的鮭魚進口,2012 年又因為南中國海與菲律賓發生爭執,而禁止菲律賓的香蕉進口。不過在上述情況裡,中國並非赤裸裸的報復,大體上還試圖維持一個表面的理由,例如食品安全之類,以免被 WTO 認定為藐視國際貿易秩序。但如果中國真的對澳洲展開《南華早報》所宣稱的制裁,不僅其規模史無前例,中國也很難找到推諉卸責的理由。

在港口準備承載澳洲鐵礦出口的貨運船。中國進口鐵礦中有6成來自澳洲。
圖/Mining Weekly

羅蘭森強調, 上述七大領域的產品雖然價值可觀,但畢竟只佔 2019~2020 年澳洲對中國出口總額(1,500 億澳元)的 4%,若以澳洲的一年出口總值計算,則不到 2%。事實上《南華早報》裡沒有點名的一項出口產品才是澳中貿易的骨幹,那就是鐵礦。在 2020 年的前 9 個月裡,中國所需的鐵礦有 60% 由澳洲進口。

當然也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的算盤可能不是直接透過禁止進口來對澳洲造成經濟傷害,而是要迫使受到影響的產品提供者轉而遊說澳洲政府改變對中政策。但羅蘭森認為,目前看來並沒有這樣的跡象,而且自 2017 年兩國政治關係惡化以來,澳洲商業界大體上對此保持沉默。

羅蘭森認為,以商逼政並不容易獲致結果,因為因應對策很多,例如中國對澳洲的種種措施,已經讓澳洲商業界開始尋求替代市場。而澳洲政府的態度也相當明確,也就是讓商業界自行面對中國市場。澳洲總理莫里森早在今年 5 月就表示,是否要和中國貿易,不是政府要為企業界做的決定。

羅蘭森引用另一位政治學者麥卡錫(Greg McCarthy)的看法指出,澳洲政府對中政策的「政治壓艙物」來自於澳洲人將中國視為主權威脅的看法,這解釋了中國為何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因為一旦將語言化為行動,中國也無法全身而退,自己也會受到相當的傷害。

參考新聞來源:
2020/11/12    The Conversation(對話新聞)    There’s no need for panic over China’s trade threats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