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戰滲透台灣校園

壹、前言

這幾年來中國與台灣的交流頻繁,在學術自由的大旗之下,「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的標語顯得「政治正確」,一但有任何人出聲檢討中國學生、學者來台交流,似乎就會被貼上激進主義、仇中的標籤。

先予以說明的是,筆者的立場絕對支持平等互惠的學術交流,然而所謂的學術自由,乃至於健康權、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等被認為是普世價值的人權,都不能夠作為中共破壞別人生活方式、侵害其他國家的藉口與遁辭。

依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107 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人數計 12 萬 6,997 人依主要來源國家/地區觀察,107 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仍以來自中國地區人數計 2 萬 9,960 人(占 23.6%)最多。換言之,中國地區的是台灣各大專院校中,最主要的境外學生來源。從正面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雙方的青年學生可以彼此理解與對話,尤其是香港與澳門地區因為升學制度的關係,學生要進入大專院校並不容易,但這並不意味著進不去窄門的學生不夠優秀,我們提供機會讓他們能到台灣的大專院校接受教育,使優秀的港澳同學從年輕時就與台灣產生深厚友誼,絕非壞事。

不過本文必須嚴肅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夠刻意忽視中國政府對台統戰的基本方針。依據中國政府所通過之反分裂國家法第 8 條:「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從上述法條來看,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放棄武力侵犯台灣,也就是說,無論讀者是甚麼派,都必須有一個基本體認 —— 中國與台灣實乃存在一個武力對抗的狀態。因此當我們在思索任何議題,只要涉及到中國,就必須予以特別注意這項事實。

本文欲破除三個有關於統戰的迷思與話術;接下來則透過採訪「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之發起人之一,以理解目前中國統戰滲入校園的模式;繼之,筆者採訪了幾位曾經參加過統戰交流團的同學,以真實的經歷與統戰滲入校園的模式互相呼應和對照;最後,本文則嘗試提出反制的方式,本文認為,教育部也許是現行制度之下,作為反制中國滲入校園的最佳部會,透過獎勵補助款的發放認定,以鼓勵的方式讓各大校園轉向與非中國之國家交流,進而降低統戰滲入校園的風險。

貳、破除迷思與話術

迷思一:只要我們不要主張台獨,就不會有武力對抗,就能和平交流?

這種說法非常流行,但其實有一根本的前提邏輯錯誤:誰來定義台獨?

只要重新定義台獨,那麼扣上台獨的帽子,不就代表取得飛彈的發射按鈕嗎?因此,當我們在思考一段論述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到的是:誰來定義?中國政府對於台獨的定義從 2005 年以來不斷改變,從以往的:正名制憲,建立台灣共和國(台獨),到如今揮舞中華民國國旗以及主張中華民國(華獨)通通都已經被納入台獨的範疇之中,而為中國官方所不能容忍。

這就表示「台獨」的定義可以隨著中國官方的需要隨時改變。

又比如香港反送中的五大訴求:

  1. 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例草案:立法會復會後,保安局長會按議事規則動議撤回條例草案。
  2. 委任大律師公會前主席林定國和前高官余黎青萍兩位新成員加入監警會。
  3. 政府高官將落區走入民間聽取民意。
  4. 邀社會領袖和專家學者針對社會深層次問題獨立研究與檢討,給政府建議。
  5. 全面落實雙真普選。

沒有一項直接涉及「港獨」,所有訴求都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所提出,更直白的說香港人這幾年來的抗爭,訴求往往常常不脫離捍衛「一國兩制」核心主軸,也就是說多數香港的示威群眾比中國北京還要更加捍衛「一國兩制」的價值,但如今中國政府卻是認為香港人主張一國兩制也是「港獨」,主張自己是香港人也是「港獨」。此不也是「港獨」定義隨著中國政府喜好與需求隨時改變的明證?

人權、自由、平等…,這些概念中國政府都能說得朗朗上口、煞有其事,但真正的問題是:誰來定義?只要國家獨裁壟斷「定義」,那麼今天可以說妳是民主鬥士,明天就能說妳是叛亂分子。

迷思二:學生的世界很單純,和平交流有甚麼不對?政治不該介入學術?

學生的世界或任何人的世界可以很單純,但是涉及國家政策與安全的討論時,我們必須複雜。中國與台灣學生彼此交流與理解,這絕對是好事,但是如果該名中國學生其具有共產黨黨員身分,甚至就是情報單位所派的情報工作者,那麼就有必要予以限制、甚或逮捕追訴。周泓旭共諜案即為適例,周泓旭利用在台灣學習及經商機會,認識與引介台灣政黨人士、軍、警、情治、外交等現職公務人員,及其他具社會影響力人士,到境外第三地與中國官員認識,因而違反國安法而遭告起訴。

因此,該名學生是單純來學習,還是涉犯國家安全法,都必須予以理性且嚴肅面對,不能夠使用學術交流作為犯罪的遁詞。

至於有論者認為政治不該介入學術,筆者一向對於這種說法感到不解。因為政治必定是全方面介入到我們生活,只是這樣的介入是否恰當?如果用法律的語言來說,我們會問這樣的介入是否合乎憲法?是否有任何法規依據?

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大專院校幾乎都有接受大量的國家補貼或研究經費的贊助;並且,所謂的學術自由也不能無限上綱到任何犯罪都可以允許,因此大專院校對於中國地區學生的招生,當然是主管機關可以介入的事項。不能總是在要錢的時候就大方承認自己屬於國家的一部分,在招生的時候又躲入學術自由的大旗下。

迷思三:來台情報工作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多數中國學生只是來學習,不會造成甚麼問題?

根據 ABCNews(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報導指出,中國透過「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CSSA)」這個留學生社團滲入澳大利亞校園,此社團負責招募與組織在當地留學的中國學生,並試圖協助中國大使館掌控這些中國留學生。這個社團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宣揚熱愛祖國的思想,並作為動員學生參與愛國活動的管道,也恐嚇發表反對中國政府言論的在地留學生。

UCSD的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官網直接公開與中共使館的關係,毫不避諱。

ABCNews(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報導指出,中國政府會透過減少留學生數量,影響大學的運作,進而再去影響校方的決策。如果中國學生佔據該國家之大專院校大量的學生源,也就表示中國學生所繳的學費將是該國之大專院校重要的收入來源,那麼中國政府就能夠利用減少學生、減少該國之大學收入的方式,來要脅該國政府或大學。

又比如韓國,根據韓國媒體韓連社報導指出,目前中國學生占韓國高等教育留學生總人數為 14.2205 萬人(2018 年報導)。韓國的大學中湧入大量中國留學生,造成了校方決策不得不為了中國留學生而有所改變,甚至出現某些課堂上、或政策上,韓國學生反倒弱勢的窘境。在學生餐廳中,口味變得更中國化;在學生宿舍,舍監會使用漢語點名、溝通;甚至出現全中文的課程,讓中國學生一句韓語都不需要學會,也可以在韓國念完大學、取得韓國大學的學位。

在澳洲、韓國已經有如此的全面滲入,那麼語言與文化相對而言更接近台灣,情況恐怕也不容我們樂觀。

在課堂中,中國生只要有一位,那麼多數同學與老師,就會開始避免談到「我國」,用語上也會調整成「你們那邊」以替代「中國」,甚至開始使用「台灣地區」、「大陸地區」。尤有甚者,筆者還遇過有中國同學的報告直接使用「我國台灣地區」,這種近乎挑釁的用語,但能夠勇敢糾正者微乎其微。此時,老師的態度就很重要,多數老師會選擇迴避這類問題,視若無睹;如果連老師都如此態度,那就更難以期待學生願意主動跳出來指正了。

輔仁大學教務處,在 2019 年 2 月,因為有中國學生向中國國台辦抱怨某些老師會在上課時傳遞意識形態,中國國台辦「指導」輔大校方發信件給所有教職員,「建議」老師避免談及政治,要保持客觀理性,回歸純粹學術。這樣的舉動也引發眾多教師抗議,輔大副教授何東洪也忍不住在臉書發文批評:「1980 年代戒嚴時期,輔大校方的腰都沒這麼的彎。」後來,教育部也發文糾正輔大校方,認為依據中國國台辦的意見確實不妥,校方不應干預大學學術自由。

何東洪教授直言,「中國國台辦比台灣教育部大」、「這就是今日台灣的高教現場。1980年代戒嚴時期,輔大校方的腰都沒這麼的彎。」
圖/何東洪教授臉書

以上事例,都一再顯示學生絕對不是單純的學術交流而已,一旦中國學生數量占比越重,對於台灣教育圈的影響力就會越大,弊病也將逐漸浮現。至少依據一般理性人的推論,誰會想要無故去得罪學校的「大客戶」呢?因此在課程設計、教學研究等事項,難免會配合中國學生的需求,比方:調整上課內容、避免談論台獨藏獨等敏感議題。

如此一來,就達成了中國擴大海外影響力的實質目的。

台灣目前也面對相當險峻情況,107 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仍以來自中國地區人數計 2 萬 9,960 人(占 23.6%)最多,對於台灣的大專院校而言,中國學生的聲音絕對無法忽視。同樣的,為了避免「傷害中國人的民族情感」,教學研究或課程設計,乃至於公眾議題的討論,都可能顧及到中國人而修正、緘默。

以銘傳大學為例,一開始校方的並未同意設置連儂牆,一直到有同學當起「連儂人」,也就是讓同學直接貼紙條到身上,並持續施壓之後,銘傳大學校方才澄清不會為了幾百名中生,而放棄全校 1 萬 5 千多名台生,並在學校首頁網站架設「電子連儂牆」。不過,「電子連儂牆」除了校內學生以外,校外人士無法進入網站,並且仍隨時可能被刪除。

總而言之,中國學生來台本該是好事一樁,但在中國單方面宣布的統一戰略以及反分裂國家法之框架之下,我們實在無法「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否則交換留學生可能成為中國破壞台灣民主的缺口。

大學校園撐港聲援活動,近百名港澳台同學戴上口罩,發揮創意蒙面挺港人,現場也設立連儂牆,供學生表達意見。然而中國學生卻將之視為「挑釁」,主動撕去連儂牆上的留言或者直接抗議施壓校方,甚至有部份校園發生中生毆打港生、與台灣學生產生語言衝突等等事件。
圖/中央社

參、訪談「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理解統戰如何滲入校園

對於中國學生滲入台灣校園,以及中國將台灣學生作為統戰工具之現象,「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也已經注意到,並且逐步著手實施反制行動,筆者有幸訪問發起人之一的A同學,並將訪問內容整理如下文所述。

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

一、發起緣由

一開始發起「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組織的緣由,乃起因自一群同學在校園中,觀察到台大有教授私底下帶學生去中國遊學、交流。操作手法是由特定教授在課堂上尋找意識形態相對親中,或是對於中國不至於反感的同學,列成名單之後詢問是否有意願參與訪問交流團,說詞大概是:這是學術交流,旅費會有補助,免費出國遊玩的機會…。

二、交流團與統戰

這類型的交流團人數不多,大概都是十五人左右,必須由老師親自且私底下挑選者才可以參與,一般而言老師不會在課堂上大方公布這類訊息。因此,這類交流團,不但是隱密難以清查,而且被挑選過的學生將被中國方面更精準的掌控,形成在台灣的「親中學生組織」。根據 A 同學指出,清查歷來的營隊資料,這些老師非常積極在進行這件事情,除了攏絡青年學子之外,形成在台灣的「親中學生組織」,是否有更進一步的統戰戰略?尚不可知。

上述的這類教授私約交流團是最難以捉摸的一種類型,除此之外,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中國學校對口台灣學校之交流團、一種是中國在台灣設立代辦機構,由代辦機構公開招募團員的交流團,例如:「台灣高校傑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

按照國安危險與隱密的程度如下:
  第一級:教授自己私底下招募的交流團。
  第二級:設有代辦機構,公開招募者,例如傑出青年團。
  第三級:中國學校對口台灣學校之交流團。

在「台灣高校傑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 – 傑青團」臉書粉專宣傳「第十九屆臺灣高校傑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的宣傳照片。

以「台灣高校傑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為例(下稱:傑青團),觀察他們的臉書招募貼文,最近一期交流團出團時間就訂在 2020 年的 2 月,也就是說這個代辦機構仍然持續運作中。傑青團將交流團的名稱定為:「第十九屆臺灣高校傑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行程包含:

  • 政治拜會:國台辦、民革中央等國家重要機關。
  • 青創交流:阿里巴巴及其他獨角獸企業、中關村創業大街、智造大街及國家級眾創空間。
  • 文化遺產:紫禁城、長城、曲阜孔廟、趵突泉。
  • 穿越古今:李鴻章故居、徽園、蜀山春曉、大明湖。
  • 學生交流:各省市重點大學交流活動。

觀察這類行程,政治性的交流大膽放在臉書貼文上,似乎不覺得統戰意圖有掩飾包裝之必要,分析報名簡章後,發現到這類統戰統團體會使用:傑出青年交流、搭建兩岸人脈、累積商業或科技專業等詞彙,讓台灣學子覺得參與該交流團是「有利」的;繼之再以徵選、優秀人才、特定條件優先錄取等說詞,讓參與者認為自己如果可以獲選而有高人一等之「優越感」;最後,整個行程設計以文化、學術、科技、人才交流為主,但是處處埋藏政治於其中,比如行程中強調拜會國台辦等重要政治人物;另外,在旅費的部分除了比一般旅行團低廉之外,也會提供一定的「獎學金」補貼,甚至可能先要求參與者繳費,但到了中國之後就全額退費。另外,根據 A 同學的研究指出,中國針對私立大學會有更特別且數量更多的旅遊團,專門鎖定私立大學進行比國立大學更頻繁的交流與攏絡。

至於以學校為單位的兩岸交流團更多,以輔仁大學法學院為例子,輔大法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為姐妹院,因此固定於每年互派相應規模學生訪問團,共同舉辦以學生為主的論文發表會;世新大學也會舉辦「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兩岸未來教育者研習營」…,選派同學到對岸交流;銘傳大學也有「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這類型的兩岸交流各校都有,相較前面兩種交流模式,此類交流模式資訊較為公開透明。

附帶一提,除了學生與教授為主體的交流團之外,近年來也有很多「創業交流團」,例如中國曾經號稱在福建平潭島「一天投一億」來吸引台灣人移居進駐的「平潭台灣創業園區」,就是一個熱門的參訪地點。參訪的行程幾乎不用任何費用,但是行程只是參觀一些打造的美輪美奐的樣板辦公室,縱使投入補助津貼,但是至今平潭台灣創業園區幾乎沒有達成甚麼實質上吸引投資的效果。然而,這類型的參訪團,多由一些曾涉犯金融犯罪的台商牽線,這些台商是否透過牽線參訪團,利用中國對於統戰的熱切需要,進而在統戰的口號下掩護自己的金融犯罪?實在有必要予以關注。

三、私立大學成為中國學生滲透的破口

為什麼私立大學為什麼會去接受中國的招待與交流呢?中國學生在考試上如果失利而在中國念不到好的大學時,在語言、文化、費用的考量下,會喜歡選擇來台灣念書,對於私立大學來說,在這幾年來的少子化衝擊下,學生源不斷減少,中國學生變成許多私立學校的重要學費來源,因此許多校方高層就會把所有資源投資在招收中國學生。因此,私立大學比起公立大學,更難以拒絕招收中國學生、與中國學校往來交流,甚至每一間私立大學幾乎都設有專責單位,專門處理中國、香港、澳門之學生事務。

依據上述而言,台灣的私立大學似乎成為了中國學生滲入校園的破口。申言之,為了有充足的學生源、維持學校經營,招收中國學生是成本低廉的選擇,因為語言相通的關係,相較招收東南亞、歐美等各國學生,校方必須設置語言中心、語言課程、課後輔導機制、交換生輔導機制,招收中國學生顯得簡單且便宜很多 —— 這是利益。

除了利益以外,也有校方高層的確是在文化上、政治上認同中國,因此比起跟其他國家的學校交流,更傾向與中國的校方交流 —— 這是認同。但必須注意的是,利益、認同的問題雖然分屬兩個不同層次,不過卻是環環相扣,為了獲得利益,校方高層對於某些議題禁聲,甚至如輔大一般,因為幾個中國學生的抗議,就對國台辦的指示馬首是瞻;但久而久之,當這些人發現到只要滿足中國方面的喜好,就可以繼續獲得利益時,那麼在認同上就會逐漸傾向中國,因此這兩個問題雖然必須予以分別探究,但務必注意是環環相扣。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今年 1 月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 40 週年紀念會上提出「五項主張」,其中一項就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並搭配最近出爐的惠台 26 條措施中,第 22 到 26 條:「台商子女高中畢業後,在中國獲得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可以在中國參加相關高職院校分類招考;進一步擴大招收台灣學生的院校範圍;在中國高校任教、就讀的台灣教師和學生可持台灣居民居住證同等申請公派留學資格、申請享受各類資助政策;台灣運動員可以內援身份參加中國足球、籃球、乒乓球、圍棋等職業聯賽、報考中國的體育院校。」

合併觀察上述資料之後,可以發現到,如同習近平所指出的,中國現在絕非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在交流中求融合,在融合中求同一。換句話說,對於台灣人而言,也許我們心中毫無圍牆,對待中國人與對待美國、日本、越南等世界各國,都抱持一樣的心態;但是中國在交流方面,卻多了一層機心,利用國民之間的交流,輔以政府級別的政策與戰略,將中國人民當成滲透的工具,讓交流不再單純,而衍生成一種統戰工具,利用台灣人民主開放的特徵,作為滲透的破口。

四、中國學生如何戕害台灣的言論自由

中國留學生來台灣之後,如同在澳洲所發生的情形一樣,也會在台灣本地設置各種社群組織,這種留學生組成的學生組織,成為了中國官方動員打壓異己、監控中國學生、滲透台灣的工具。從台灣各大校園中連儂牆的爭端就可看出端倪,輔大的校內連儂牆被人用大片白紙覆蓋,文化大學發生的事件最是怵目驚心,除了有中國學生到現場叫囂咆嘯以外,甚至動手推擠,讓同學從高台上摔落。務必注意的是,這樣的行為不但是對於貼連儂牆的同學造成言論自由的侵害,更細緻也更值得關注的部分是,這樣的暴力行為、挑釁行為,有兩個目的,一者是不斷的試探台灣人的底線在哪裡,並設法不斷突破,用台灣話講就是「軟土深掘」,從大聲疾呼自己是中國人,到使用惡劣言語羞辱其他學生,甚至是現場咆哮,最後則是有暴力行為,這些都是循序漸進,在試探台灣人有多好欺負、能欺負到哪裡;另外則是,這樣的暴力衝突,會讓害怕衝突場面、對於政治較為冷漠的台灣人,對於政治的印象更為厭惡、反感,進而更不願意發聲支持與表達意見。

總而言之,中國學生來台灣之後,除了影響校方的決策與立場之外,也會透過政治上的表態不斷試探與突破台灣人的底線,進而造成台灣人言論自由的侵害,讓對於政治冷漠的台灣人更排斥發表意見。

文化大學連儂牆衝突
影片來源/吳明峯 YouTube 頻道

五、兩岸交流團變兩岸綁架團

根據中國單方面頒布的《反分裂國家法》,一旦入境中國之後,中國公安即可羅織罪名予以逮捕,台商、學者在中國被失蹤者不計其數,試問究竟有沒有學生被逮捕?近來香港反送中的抗爭活動越演越烈,是否有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傷甚至被逮捕?我們都難以得知。換句話說,讓這些台灣學生去中國交流、念書、參訪,只要這些學生認同中華民國,或是不覺得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對於中國而言就是台獨份子,進而就有被逮捕的高度風險。但是,至今為止卻沒有因為中國國內之緊張情勢逐漸升高,而減緩兩岸的各種遊學交流團,對於台灣年輕學子的人身安全,台灣實在有必要更加予以關注。

前些日子師範大學退休的親中學者施正屏去年 8 月左右在中國失蹤,最近傳出中國方面以涉及國安理由,遭判刑約 3 到 4 年;北海道大學法學院教授岩谷於 2019 年 9 月由中國政府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邀請前往北京訪問,但卻在住宿的飯店中被捕,到 11 月才確定獲釋安全返回日本。

如果說,這些「大人物」都可能因為曖昧不明的「國安理由」而遭到拘捕,那麼一般的市井小民一但被捉,又該如何是好?這樣的風險不可忽視。

六、將中國學生滲入校園提升為國安議題

以防堵非洲豬瘟作為例子,蔡英文總統邀集行政院及國安部會首長召開國安首長會議,並將防堵非洲豬瘟設定成「國安議題」,各部會立刻分進合擊,至今仍然守住防線,沒有讓非洲豬瘟進入台灣;而全民也在此之下,認知到非洲豬瘟對於台灣的傷害,因此即使需要在入關時嚴格檢驗,甚至被處以重罰,在輿論上也並沒有太多反彈聲浪,形成了全民抗豬瘟的共識。

同樣的例子,如果對於中國利用學生滲入校園進行統戰,也能夠設定成「國安議題」,則是否能夠起到一定的功效?除了各部會將投入必要資源予以防範之外,更重要的毋寧是,應該讓全民認知到這件事情是一個國安等級的議題,一但輕易縱放,不但可能達成中國統戰的終極目標,更直接的危險是我們的年輕學子將變成中國統戰的談判籌碼,如此一來就能夠動用全民的力量一起防堵,也能夠間接影響大學高層的態度,進而願意關注與中國的交流,是否已經有高度的危險存在,並進一步思索是否能夠停止非必要的交流,以及減少對於中國學生的依賴。

七、誰是中國統戰團滲入校園的友軍

近年來在大專院校中,學生自治團體的力量越來越不可忽視,且這些學生自治團體雖然不一定友民進黨,但幾乎都對中國並無好感,對於中國國民黨也是反對者居多,也就是說,中國國民黨在大專院校之學生自治組織方面,掌控度早已不如以往救國團時期,再從黨的組織來看,中國國民黨中的年輕一輩的確比較少。但是,中國國民黨目前大力鼓勵黨員參與學生自治組織,並且積極吸收已經在參與的學生領袖進入中國國民黨。如果中國共產黨再滲入中國國民黨,那麼現在中國國民黨所培養的組織,就變成了中共的滲入工具,而從最新一波的中國國民黨不分區名單中,似乎已經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早已逐漸掌控中國國民黨。

政治是可以進入校園的,大學生已經是公民或準公民,如果不讓學子從校園中逐漸學習如何參與公眾事務、表達意見,又如何期待能夠這些同學能真的成為一位負責任的選民/公民呢?因此,政治進入校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總是允許校園中有「蔣公」、有中國國民黨的附隨組織、有中國共產黨的交流組織,但是卻對於主張台灣意識、主張性別平等、主張同性婚姻、主張勞動權益的這些聲音,毫無容忍,一下子就將這些議題組織貼上「某某黨側翼」的標籤。這種允許談統戰,不許談台獨;允許談蔣公,不準談轉型正義;允許談婚姻,不許談同志 —— 這種雙重標準才是應該退出校園的。

肆、實際參與交流統戰團之經驗

筆者也找到了幾位實際參與過「統戰交流團」同學進行訪問,以下內容為筆者整理自親身經歷者的參訪經驗,這些參訪經驗也可以呼應到本文上述的統戰模式。

有關於如何獲得統戰團的資訊,有同學是透過親戚的 Line 群組所轉發的訊息得知的,而該親戚乃是在中國工作的台商;亦有同學是在網路上看到公開的招募簡章進而參與。但是,某位同學表示他參與的「統戰交流團」中也有「輔大」的老師招募學生來參與的,依據該同學所提供的資料,這個統戰交流團叫做「創視野 333」,且簡章上即有:以大學教授招募學生組團報名之資訊。

「創視野 333」招募簡章

有關於費用,筆者採訪的同學中幾乎都只需要自行負擔機票費用即可,至於食宿皆由中國方面負擔。更有同學表示,他所參與的統戰交流團還舉辦「交流心得作文比賽」,並發給優渥獎金,有五千元台幣至一萬元台幣不等,換言之,只要願意參與該比賽,連機票錢都幾乎免除。這些統戰交流團「名義上」的費用補貼來源,依據性質而有不同,如果參與的是校級的學術交流團,則費用補貼之明義都為學校補助、教育補助等名義;若是民間社團舉辦的交流團,費用補貼的名義則為台商組織出資。總之,決不會堂而皇之的表示由國台辦某某單位贊助。

交流行程的部分,依據交流團的性質可能是參訪當地重要景點、台商工廠、學校研究單位…,依據某位同學的觀察,中國方面似乎是想營造出「中國很強大」、「台灣人在中國可以過得很好」的樣貌來吸引前來交流的台灣人。另外,最重要的是,除了強調學術交流的交流團以外,其他類型的交流團體都會有政治人物前來拜會,例如該地區的市長/副市長、總書記/富總書記,或者是國台辦的一定層級的官員,例如該地區的國台辦主任。每位官員拜訪、致詞、交流所占整體旅程的時間長短雖略有不同,但這似乎是統戰交流團的必備行程了。

至於返台之後,也都會創建微信、Line 群組繼續往後的聯繫,雖然該類群組中幾乎不會有人踴躍發言,但是「統戰交流團」活動資訊也往往都是從這類群組中繼續散播出去的,換言之,即使這些群組並未用於政治上動員的管道,但至少也是這類「統戰交流團」招募團員的管道。比較特別的是,有同學提到當他返台之後,還有被邀請到「台北世貿聯誼社」大樓中的餐廳中用餐,此間餐廳以會員制為特色,加入該餐廳會員者都為政界商界重要人士,雖然今年已經不再採取會員制,不過從此可以看出,「統戰交流團」的宴客地點居然選在台灣政商界高層匯集的「台北世貿聯誼社」,台商與統戰交流團之間的確關係匪淺。

伍、教育部作為反制行動的發動者?

目前,陸委會已經開設「臺生赴陸(中國)求學專區」,提供必要的資訊,讓打算前往中國就學的學子參酌,除此之外,教育部也發函各學校單位,要求學校單位必須配合登錄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念書的相關訊息於「赴陸交流登記平台」上,以便掌握目前台灣學生到中國的概況,以作後續政策因應。

而在目前中華民國體制之下,除了既有的國安單位繼續嚴陣以待,並且持續推動相關的國安法案,例如《反滲透法》、《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之外,筆者認為,或許教育部出乎意料的適合作為現行體制下的反制行動之發動者。

之所以提出此觀點,乃是因為教育部長期握有獎勵補助款,而對於各個教學單位,無論是國中小學或是大專院校,獎勵補助款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源,多數學校都會為了順利取得獎勵補助款,往往都會按照教育部之要求行事。也就是說,只要妥適運用獎勵補助此一機制,即可以鼓勵代替禁止,協助各大專院校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進而降低統戰滲入校園的風險。

舉例來說,針對高等教育,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讓各大專院校撰寫計畫後提出申請,並以此分配獎補助款。教育部只要在發放獎補助款的認定標準中,鼓勵與「中國以外國家」交流之標準,即可獲得相當不錯的效果。例如在「新南向政策」下,若有提出計畫與「新南向國家」交流之大學,優先獲得一定數額之補助款,則可間接鼓勵台灣各大專院校將交流重點從中國轉往「新南向國家」。

換言之,如果我們直接禁止台灣各大專院校與中國交流,可能矯枉過正,反倒有侵害學術自由之疑慮,但若能從獎勵補助款的方面下手,以鼓勵代替禁止,除了避免侵害學術自由之外,也的確能發揮降低統戰風險的功效。

雖然說來有些諷刺,畢竟我們不希望國家公權力利用獎勵補助款來間接控制大專院校的學術發展,但在現狀之下,教育部掌握的獎勵補助款或許成為反制中國統戰滲入校園的「溫和利器」。

陸、結論

本文除了針對幾個常見的迷思進行反駁之外,也盡力指出中國交換生乃至於中國方面的任何交流,都有可能成為統戰的工具;另外,透過採訪「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之發起人,也能一窺目前中國針對校園方面進行的統戰模式;繼之,則是透由實際參與「統戰交流團」的同學經驗,來對照上述的校園統戰模式;最後本文嘗試提出,在現行制度下,教育部藉由獎勵補助款的發放,即可間接鼓勵各大學校轉向與非中國之國家交流,進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及統戰的風險。

最後,筆者認為,如果現在統戰都已經滲入校園了,誰在喊政治退出校園,就是在助長統戰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同路人。同樣的,如果現在統戰都滲入台灣了,如果我們仍要對於政治冷漠,那無疑助長了威權勢力。


【相關講座宣傳】

【今夜趣政治講座】統戰策略面面觀 從滲透大學校園談起
【時間】12月18日(三)19:00 ~ 21:00
【與談】何澄輝|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
【與談】蕭任佑|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發起成員
【與談】林謙|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發起成員
【主持】楊仲庭|報呱台灣編輯
【地點】左轉有書 x 慕哲咖啡地下沙龍(台北市鎮江街3-1號)(近捷運善導寺2號出口)
【主辦】 WUFI-Taiwan(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活動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88668781676265/


Tagged: